查看: 666|回复: 0

草屋的流年记忆

[复制链接]

228

主题

225

回帖

945

积分

三室一厅

寻爱有爱,植善有善

Rank: 4

淮币
941 个
威望
94 点

社区居民

QQ
发表于 2015-10-6 13:24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- 安徽省合肥市 移动
我关于草屋的记忆,多半来源于父亲的记忆。因为父亲真正亲身经历了草屋里的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。
这里的草屋不是茅草屋而是指盛放麦秸、干草的草屋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,在农村随处可见草屋,盛放着农民一年的燃料及牛、马等大型牧畜的口粮,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倍显珍贵。尤其是冬天,很多农民棉被子少,也很薄,为抵御寒流就要在卧室里打个大地铺。一般选择靠墙的位置,用厚木板或干脆用整个圆木桩挡住,里面铺上厚实的金黄色的麦草或豆秸,多在三四十厘米厚。一家人挤在一起度过漫长寒冷的冬日。人口多的家庭被子实在不够用,或挤不下,男娃和男人就不得不弃家而出“钻草窝”。随便找一家装满麦草的草屋,不脱衣服,把整个身子埋在草堆里取暖,只露头脸。也是三五个人挤在一起,抱团取暖。漫漫长夜难熬,他们就挤在草窝里谈古论今,说神论鬼。那时,农民偶有一两个上了几年学,大家都甚为尊重,往往端着油灯,让他们读书讲故事,诸如《济公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聊斋》等。有时为了省油,不点灯,大家轮流全凭记忆讲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。
不时还有说书艺人来赶场,讲成套的故事。这些艺人多半是穷苦出身,靠口艺来养家糊口。艺人的评书很精彩,一套一套的自有程式,一般每晚讲个一段两段,临尾总要设个悬念,让心急的人如坐针毡,急欲知道结果。可说书艺人总是用:“要知结果如何,请听下回分解。”一句带过。每说到精彩动人之处,农民或掩面沉思,或欢声雷动,或悲极而泣或怒而顿足。真是闲听评书,替古人担忧。仔细想想,这些故事都很传统,充满了正能量:教人向善,遇事不可太贪,邻里之间要互相忍让,远亲不如近邻吗?这些人生的道理直到今天,既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衡量仍不失其积极意义。
父亲就是这样在草屋里长大的。耳濡目染,父亲特别喜欢听老人讲古,每每仔细听,细心记。第二天,几乎能一字不落的讲出来。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脑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,说不完的神仙鬼怪。我的“文学细胞”多半来自父亲讲的那些神奇古怪的故事,使我从小对民间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草屋还目睹了我家及大多数家庭经历的1960年那场灾难。那个饥寒交迫的冬夜,提着家里仅有的五斤红芋秧磨的“面粉”,奶奶拉着父亲兄弟仨个到河南逃荒要饭。爷爷不愿出门,呆在家里照顾两个姑姑。最终爷爷没能熬过那个漫长、寒冷、饥饿的冬天,蜷缩着一头倒在在草屋,去世时嘴里还咀着麦糠,小姑不久也饿死了。父亲每每提起这段苦难往事都会黯然神伤,甚至顿足捶胸痛哭流涕。让我记住了草屋里悲伤的故事。
我的童年草屋已失去了诱惑,也许最使我深刻的就是过春节。年三十晚上孩子们聚在一起打闹,捉谜藏,玩累了,大家就一头钻进草屋睡上一觉,半夜只要炮竹一响,大家一个个从草堆里爬出来,拍掉身上的草,从这家窜到那家,从村这头窜到村那头,不为别的,只是要“哑巴炮”,造炮药,打洋火枪。这一晚父母是不到草屋找孩子的,任由我们疯去。
近年,随着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,草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几乎找不到了,孩子也不再钻草窝了!很多人已不理解草窝的真正含义了!
    只有在夜静更深之时,我常常想起草屋,想起草屋里承载的故事。
    草屋既有穷困的无助,前途的迷茫,也有神秘的向往,有美好的憧景。            
秦建国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