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相城老马 于 2016-6-13 10:24 编辑
生活是创作的源泉
那个黄昏,我父亲坐在靠窗的沙发上在津津有味的读着一本书,那是我的朋友徐敬忠的长篇小说《龙山儿子》。三天后的晚上,父亲说,小说写得真好,就是太惨了。他们都不该死。是的,王和平不该死!山凤更不该死,他们都是好人,好人应该长寿啊。可现实生活里“好人不长寿,坏人行千年。”我还记得小说的结尾:王和平卖血救父的孝举震撼乡里,母亲含泪葬子又葬夫,人间大悲莫过如此。徐敬忠写道:山坡上,一间农舍,农舍前有棵山石榴树,满枝头的石榴花,在和风丽日下,绽放出血的风采!和平和山凤紧挨着坐在石榴树下,望着山下的情景......小黑狗温顺地趴在他们的脚下。如果只读这一段,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多么浪漫美好的画面……这个结尾和上一个长篇《馒头情》大团圆式的结尾相比,有了一个不同的结局。如果说《馒头情》在创作上还不够完美的话,那么《龙山儿子》已弥补了很多。如果说《馒头情》是现实主义的,而《龙山儿子》恰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较好的结合在一起。《馒头情》是圆梦的、圆满的,而《龙山儿子》是完美的、凄美的,相比之下,《龙山儿子》比《馒头情》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。 徐敬忠是我的老朋友。我也是长篇小说《馒头情》的责任编辑,从策划、编辑、校对、封面设计、出版,我是全过程参与,还记得书终于出版时,我们把酒庆贺的喜悦、兴奋和快乐。 敬忠在写长篇之前,已创作和发表短小说、散文近百篇,其主要题材是写农村生活和煤矿生活的,在长达30多年的写作道路上,他坚持不辍。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生活的轨迹。他只有初中学历,文化程度不高,长期生活在农村和煤矿,熟悉笔下的生活和人物。他性格直爽、仗义、厚道,心地善良,古道热肠,数十年来默默耕耘。其长篇小说《馒头情》和《龙山儿子》都是地地道道写淮北本土乡村生活的小说。小说语言朴实,人物性格鲜明,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太大的起伏,但也写得细致、感人。尤其是特色鲜明的淮北话(土话)着实为人物性格的塑造,环境的烘托,故事情节的铺垫增色不少。很多动人之处,熟悉的场景,风趣的语言,大家看了会会心一笑,这是作者作品的一大特色。 徐敬忠是一个生活型的写作者。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,忠于生活,写实生活,不矫情、不做作、不粉饰,读来亲切,给人一种朴实之感,他的作品真情实感,又生活、有温度、有亮度。当然,徐敬忠的小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。如长篇小说的结构、情节较单纯,在刻画人物形象上,在思想高度和广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和提高,在把握长篇创作上,还要下一番功夫。 我个人认为:一个人能不能写出好的作品,固然和他的天赋、能力、知识、环境有关,但生活经历仍然很重要。所谓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,它应该是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写作基础。当然,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,就是用一定的艺术手段,提炼出社会生活中动人的细节,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。它源于生活,客观反映生活,高于生活,它是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事物高度融合之后产生的艺术境界。 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,没有生活,创作就会枯竭。一个作家,他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,但又不是生活的直接复述,生活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和积累。作家应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、去感受、去想象,去虚构、去创作。 徐敬忠,男,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退休职工。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。曾出版过长篇小说《馒头情》、《龙山儿子》及短篇小说、散文、寓言等文学作品百余篇,现定居蚌埠市。
|